刷新公募REITs网下询价纪录的华夏基金华润有巢租赁住房REIT(以下简称“华润有巢REIT”)于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在正式发售第一天,公众投资者累计有效认购规模已超过本次募集上限,决定提前结束公众投资者的募集。截至目前,已获批发行的公募REITs产品达23只,已上市20只产品募资618亿元,回收资金带动新项目投资额超过3300亿元。
公募REITs试点一年多来,市场规模有序扩大,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增量扩容、存量扩募,公募REITs投资价值有望持续凸显。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获悉,证监会将进一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尽快覆盖到新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还将尽快推动首批扩募项目落地。
增量扩容 基础资产不断丰富
自2021年6月首批试点项目落地以来,目前获批发行的公募REITs产品已达23只,基础资产涉及收费公路、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仓储物流、清洁能源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种类型,基础资产逐步丰富,市场规模有序扩大。
据悉,华润有巢REIT是首单市场化机构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徐跃进说,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持续落地,打通了该领域“融投管退”的模式闭环。对于推动我国公募REITs市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人士介绍,公募REITs试点开展以来,整体市场表现较好,已有多家保险机构、银行理财公司、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或资管产品方式积极参与公募REITs的战略配售、网下发售及二级市场投资。截至10月底,已上市公募REITs总市值达706亿元,较发行价平均上涨22.93%;市场总成交量138.84亿份,成交总金额738亿元,平均日均换手率超过2%,流动性高于日本、新加坡等成熟市场。
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融资决策委员会副主任徐刚预计,未来公募REITs将有序拓宽试点范围,规范性文件也有望陆续补足,进一步推动公募REITs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存量扩募 资产进一步盘活
在增量产品密集上市的同时,公募REITs底层资产扩募迎来实质性进展,推动REITs市场加快扩容。市场人士认为,随着REITs市场认知度进一步提升,以及投资者类型持续多元化,REITs投资价值有望持续凸显。
根据相关政策,上市一年之后的公募REITs产品可进行扩募。9月末,沪深交易所发布了首批上市的5只公募REITs拟申请扩募并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告。
中金普洛斯REIT本次购入3个基础设施项目,整体分散了REIT资产组合地域分布;博时蛇口产园REIT在首发资产均为研发办公的物业用途基础上,增加了研发厂房类物业,拓宽资产业态……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的报告称,上述5只公募REITs扩募重点各不相同,看点颇多。
据悉,除了上述5只产品,其他基金管理人也在寻找合适项目。
中信证券债券研究团队认为,REITs扩募启动将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有望提升底层资产的营收能力,运营能力较强的REITs二级市场估值有望得到提升。
政策支持 加快推进常态化发行
近期相关部门支持推进REITs常态化发行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监管部门将适时进一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发行上市,尽快推动首批扩募项目落地。
“8月底,证监会正式提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十条措施(简称‘REITs十条’),从市场培育、项目遴选推荐、审核注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配套政策、保障监管资源配置等全链条、全流程明确了相关政策安排。”接近监管部门人士指出,目前“REITs十条”的各项工作在有序推进,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抓好十条措施的落实落地。
具体来看,相关举措包括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发行上市,进一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尽快覆盖到新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REITs,推动解决民企参与试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推动相关项目落地;尽快推动首批扩募项目落地,推动已上市优质运营主体通过增发份额收购资产,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
上述接近监管部门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将推动REITs专项立法,完善法治基础,促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优化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配置型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REITs投资,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我国近百万亿元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有能力为REITs市场输送优质资产项目,仅按基础设施资产存量1%转化率进行计算,未来中国REITs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别,资产类别丰富度可能超过亚洲其他REITs市场。”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宇表示。
小编导读: 刷新公募REITs网下询价纪录的华夏基金华润有巢租赁住房REIT(以下简称华润有巢REIT)于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在正式发售第一天,公众投资
上一篇:强行低价收购员工股票?华熙当事员工:未强行收购,也未要求离职 下一篇:弥合“数字鸿沟” 数字人民币特色“硬钱包”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