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天安门升旗仪式
清晨5点11分,大凉山还笼罩在沉沉夜幕之中,21岁的路远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和电话那一头的韩涛老师连连道谢。几分钟后,电话那头国歌声起,志愿者韩涛努力高举的摄像头视野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守护下缓缓升起,点燃了路远愈渐坚定的汽车梦想。
600公里之外,李青也无比憧憬着大山以外的世界。过去的16年,她的人生充斥着家庭、财务重重压力,而四个轮子的汽车给她的青春装载了翅膀,那些曾经不敢企及的未来,似乎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这是两个寒门学子的故事,而他们的背后,还有千百万有相似命运,以梦想为帜的孩子。他们的渴望与未来,值得被看见。
群山围不住的热爱
每逢节假日,路远都会到成都的街头四处转转,寻找张贴散工招聘的门店。
在他的账本里,“同学聚会偶尔去一次就行,在学校看书以外的时间多在打工,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路远的“精打细算”更多出自长期以往的习惯。过往的二十余年,他在四川大凉山广袤的土地上出生、成长,大山赋予他坚韧而朴实的性格,却也围困着他的青春与梦想。
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凉山长期被经济发展落后问题所困扰,曾经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初三时,路远父亲的不幸离世,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财务陷入更大危机。自此,家里的经济来源完全压在了文化程度有限的母亲身上。妈妈去县城打工挣钱的日子里,路远和弟弟都住在寄宿学校,即便周末返家,弟弟也会交由叔叔家托管。
好在,琐碎的生活未曾击碎他“走出大山”的坚定。初探汽车发动机的轰隆和精妙,路远感到前所未有的好奇,在了解过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后,他将自己的梦想锁定于汽车机械工程。“我妈妈没有读过书,但她经常对我和弟弟说,读书是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唯一且最好的方法。”为此,高三毕业后的他,报考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攻新能源汽车技术。
成都的繁华让路远头一次领略到大山以外的精彩,“四个轮子的电车,没有刺鼻的燃油味道,还有更快的起步速度。”这让他格外笃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新能源是大势所向,相信未来我也可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然而,大城市强烈的经济压力也让他无时不在为学业与生活支出所烦恼,学费、住宿费每年要花费数千元,这是个家里几乎难以承担的数字。“看到为我们兄弟俩日夜操劳的妈妈和一贫如洗的家,我其实很多次想过要退学。”
炽烈的梦想从不该就这样戛然而止。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赋能未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助学项目,将在2021-2025年五年间,为5000名汽车相关专业中、高职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职业教育支持。经过推荐与遴选,路远加入项目,成为首批获益的学生之一,那颗几近干涸的梦想种子,终于逢得“甘霖”,得以继续生根发芽。
事实上,正如项目名称所表达的愿景,经济援助之余,项目更希望帮助这些出身寒门的孩子们“敢于追梦”,培养他们乐观以及敢于追求梦想的自信。“我们希望当孩子们走出学校时,能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广阔的视野,去应聘工作时,可以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李颖感慨道。
“通过老师们精心录制的线上课程,我们重新认识了汽车,也对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课程体系还会涉及汽车安全、保养维修以及和我专业高度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内容。”耳目一新的课程增进了路远对汽车行业的认知,并让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更让我期待的是,课程体系里还特别设置了针对我们高职生的选修课,帮助我们拓展汽车驾驶辅助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整车制造等以前从未涉及的知识领域。”
提及汽车,不善言辞的路远似乎健谈了许多,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脑中所勾画的未来。“希望能通过英语四级并专升本,希望毕业后能留在成都,希望能去有较好职业发展前景的公司上班,希望从事技术相关的工作,希望成为一名汽车机械工程师。”
太多的希望,开始改写路远原本单色调的生活,那些或曾跌宕过的情绪,如今汇聚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很幸运有机会坚持下去,我想未来我也不再会轻言放弃。”
女孩也可以做的“汽车梦”
“学习汽修专业是否会面临失业?汽车修理工是否会被机器替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否会使工人招收发生剧变?我们该发展汽车的哪些方面,才能使汽车永不过时?”在一封反馈给“赋能未来”项目组老师的手写信中,李青写下了自己对汽修专业未来的诸多疑问。
这个刚满16岁的小姑娘,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出生于群山之中的她,自小便要帮家里承担家务,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身体状况欠佳,耄耋之年的爷爷因病卧床,家中事务很多都需要她帮母亲分担。“心理包袱比较重,理所当然会反映到学习上,希望自己能早点为家里分担压力。”
生活的重担映射到少女的成长,便促就了冷静而现实的思考。中学期间,李青已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非常清晰的规划——从汽修专业起步,大学时攻读计算机,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打拼之后开一家自己的门店,能有照顾父母、支撑家庭的能力。
而这样的“确定”在早前也的确经历了许多次摇摆。梦想发迹于一次偶然的瞥见,“一次我路过镇上的汽修店,里面的工人师傅正在修车,我忽然觉得那和我从小就喜欢做的手工很相似,维修工具和汽车零部件通过巧妙的组合,发生奇妙的变化,让庞然大物灵巧地被驾驭。”这让当时的李青倍感激动,突然找到了一个似乎能兼顾生计与兴趣的方向:“现在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很光明的,我也想做汽修来养活这个家。”
梦想很快得到了初始的推进。在中考之后,李青考入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汽修专业,开始向预期的生活迈进。只是很快,入学时“汽修专业唯一的女生”这个身份开始让这个女孩心中生出一些忐忑。在李青自小成长的四川绵阳安县,汽车修理这种看上去偏“体力活”的工作,似乎更像是男性专属的职业,而学习环境中自己的“特殊”,更加剧了李青的担忧。
幸运的是,正面的鼓励远多于负面的困扰。和路远一样,李青对专业的热爱与坚持让她顺利加入“赋能未来”项目,得到经济和职业发展的多重支持。来自汽车行业的资深老师们带给她许多汽车专业方面的启发,更重要的是,让她对自己职业的发展有了越来越积极的希冀。老师们让她了解到,汽修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硬件的维修本身,还包括车机计算机开发、营销顾问等空间,还有新能源车这样的新兴领域,这都是女生可以去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知识补给令李青逐渐走出了早前的局限和焦虑。
“德国生产线上的女性比例会比中国高很多,汽车本来就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行业。”在德国完成机械制造研修后供职大众逾17年的韩涛表示。作为员工志愿者参与到这一项目,他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和阅历都尽量多地输出给孩子们:“我会鼓励汽修班的女生们,不用因为是女生而迟疑,有的女生很心细,她们可以去做备件,就像准备手术零件;有的女生更具备沟通的优势,加上懂汽修技术,就很适合去做索赔相关的工作。”
通过与韩涛老师的沟通,李青在内的女生们得以开拓眼界,找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让这些女孩子们坚定自己的选择,找到更多自信,这样的师生沟通就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不单纯是知识本身的传输,老师们也可以作为孩子们的职业导师、人生导师,也让我们看到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李颖补充道。
如今的李青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充分的热忱和信心:“女孩学习汽修专业,这听上去有点奇怪。但我知道,汽车比脚走得快,它可以带我走出家乡的群山,去看看远方的世界。”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探索之路
尽管随着项目的一步步推进,韩涛以及其他员工志愿者讲师们已越来越从容于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但回想起“千里之行”的第一步,韩涛他们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初的“为难”。
韩涛与团队讨论课程设置
作为大众汽车培训学院的讲师,韩涛授课的受众主要是职业教育的老师,“让老师具备更高层次的、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他们去培养更加活跃、知识更加丰富的学生。”可这样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复制到“赋能未来”项目上去。“现在是真正做一个课给到学生,这种转变对我们来说也的确是有一点困难的,项目是面向中职、高职这样具备不同教育基础的孩子,要综合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多样性,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
“一千个孩子就是一千个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技术内容直接去给他们传递,而是要基于他们现有的能力和知识面,这也是我们在内容设计上最大的挑战。”譬如,电动汽车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并未普及,很多孩子顶多见过电动三轮车,电动汽车对他们而言是极为陌生的,“我们就要考虑内容怎样简单易懂,让学生们容易接受,但又不能过于简单和乏味。”如何将内容尽可能浅显地解释清楚是需要韩涛和团队细致考虑的问题。“可能以前不会涵盖的一些内容,比如车辆的通讯线路,拨杆能传输什么信号,对学生而言,就是需要详细解释,你要把所有原理讲得特别细,不要认为这个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另一重困境在于,师生间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首批参与项目的1000位学生分布于22所学校,也鲜有通讯设备用于及时沟通,疫情大环境下韩涛团队也很难真正深入学生聆听真实的反馈,“第一批课程可以说是毫无头绪的,与带队老师简单的远程沟通也很难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列的内容老师可能不尽理解,中、高职之间难易程度的分歧也比较大。”
反复考量之后,项目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改造,“一年级的孩子们像一张白纸,我们就带领他们认识汽车,有初步的兴趣和概念,再慢慢升级内容。”同时,课程也对高职生开放了进阶的选修课程,帮助他们了解更多前沿的信息。
而随着孩子们积极的反馈和期待逐步回传,韩涛和团队也越发感受到成就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在一项针对2021年受助学生的调研中,84.4%的受助学生表示自己“对汽车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也有许多学生开始“更喜欢用观察思考、探索实验的方式学习”,“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优点,更有自信心了”,更有91.3%的学校表示该项目对提升学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供了“拓展眼界”的帮助。
知识输出之外,韩涛也十分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职业发展是他们普遍关注的点。对他们来说,上学的三年其实非常重要,未来是否要从事汽修,还是要找到其它更有兴趣的方向,这些都需要尽早设定目标并付诸努力。我们毕竟看到的更多,除了知识本身,也可以帮他们一起去锚定职业方向。”
在韩涛看来,通过“赋能未来”项目,他发现“帮助一个学生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真正去做项目时,你会发现,一个学有所成的学生进入到城市工作,对整个家庭的脱贫和建立自信是有很大改观的。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在职业教育本身,更进一步地到在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上找到落点。从大众集团角度,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帮助这么多学生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成就感、自豪感很多时候是很令人动容的。”
以梦为马,赋能未来
路远和李青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汽车工业的轰隆前行,正载着无数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梦想,驶向未来。
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正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人才培养是扶志、扶智的有效方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也频出重拳。2022年4月,《职业教育法》再次修订,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政策信号的释放不仅拓宽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通道和途径,也丰富了企业多样化办学的形式,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推进高质量职业教育。
而素有“工业中的工业”之誉的汽车产业,更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当仁不让的领军者。一方面,汽车产业零配件多、产业链长,对上下游企业带动作用明显,能提供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当下的汽车产业正加快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也与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契合。强劲的行业发展造就了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也为乡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加速的窗口。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公共事务与合资企业事务部负责人刘云峰博士在项目2022学年启动仪式上线上致辞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和移动出行领域,更是群雄逐鹿、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正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公共事务与合资企业事务部负责人刘云峰博士在“赋能未来”项目2022年启动暨开班仪式上所感言,“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人才决定未来。大众汽车集团希望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政府部门和所有有识之士携手并肩,各尽所能,全力帮助同学们成长和进步,以收获一技之长,学习行业里领先的知识,掌握工作中实用的本领,成为日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精兵强将。”
大众汽车学院院长奇辰为学生寄语
企业的深度参与,将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行业未来趋势的信息传递不能快速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而快速更新的内容可以由企业端去补足。”大众汽车学院院长奇辰认为,这将推动一个地区行业内职业发展的方向,以行业最前沿的动态需求反哺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参与到项目中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远不止一点资金上的补贴,他们其实更需要开阔眼界,需要有人能对他们迷茫的未来提供一些帮助。这才是项目真正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赋能整个生态,是善举,也一定会有回响。”
这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颜志涛的感慨不谋而合:“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乡村,‘赋能未来’项目采取了以经济资助为切入点,同时提供能力提升、就业指导多方面赋能支持。紧跟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培养更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我想项目不仅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还能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以经济赋能多维拓展学生能力边界,助力学生在汽车行业发展及精准就业;以校企合作有效补充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支持,更新汽车专业合作育人模式。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职教赋能模式的新篇章。
如今,李青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正向着她的计算机专业梦想不断努力。总有一天,她将自信地站在汽修一线,成为一名令自己满意、让家庭自豪的汽车工程师。路远也在努力完成学业,备战实习,将梦想的蓝图一步步构画于生活之上。
远方的天安门国旗始终在飘扬,而追梦不止的“路远们”和“李青们”终将真正站在国旗下,和大城市的孩子们一同沐浴阳光。而在多方倾力之下,那一天,不远了。(文/张辰姿,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