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由“样式雷”第十代传人雷印华发起、雷氏股份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样式雷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与文化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圆满举行。
与会期间,雷印华董事长作为“样式雷”家族第十代后裔首先致敬先祖的智慧,三百余年前,先祖雷发达开启家族执掌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传奇。“样式雷”以匠心精神铸就中华建筑文明巅峰,建筑图档被联合国誉为“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技艺是“技”与“道”的合一,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家国同构的文化担当。雷印华董事长提出“技艺传承+产业振兴”双轨战略,计划建设“样式雷”传统建筑研学产业基地,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守护“样式雷”技艺不仅是雷氏子孙的家事,更是中华文明续写辉煌的国事。以教育培根,科技赋能,开放致远,共执匠心之炬,照亮传统建筑文明的星河长路。
来自建筑、文博、学术等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包括雷氏股份有限集团执行董事长冯玉玺、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克贵、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原北京市古建研究所副所长侯兆年、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专家易华、原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吴世民、中国养老产业协会秘书长刘金刚、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仓钧、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编雷茂盛等齐聚一堂,围绕“样式雷”家族的建筑技艺、文化遗产活化及家风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另外未到场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对此次活动给与了肯定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彭冲副委员长办公室主任孙长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周成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原中国国家文化部办公厅主任罗杨也分别发送了祝福视频和题字,对此次座谈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热切期盼。
聚焦“样式雷”技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克贵以故宫修缮为例,指出“样式雷”图档对当代古建保护的重要性:“这些图纸和模型是修复工作的‘活字典’,帮助我们还原建筑原貌,传承工艺精髓。”座谈会上,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强调,今应当把保护好样式雷文化遗产放在首位,他指出,“样式雷”独创的“烫样”技术(可拆卸建筑模型)和精密图档体系,不仅为古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展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工程思维的契合。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提出,对样式雷古建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清代皇家建筑风格和建筑技艺,还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借鉴。同时,通过挖掘和传承样式雷建筑文化,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原北京市古建研究所副所长侯兆年进一步补充,“样式雷”参与设计的圆明园等建筑,虽历经战火,但其遗址保护与展示仍可借助“样式雷”档案实现历史场景的数字化复原,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新思路。
文化传承:从家风到民族精神的延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专家易华从家族史角度切入,剖析“样式雷”十代传承的密码。他提到,“样式雷”家族以“忠厚传家、精益求精”的家训为核心,将工匠精神融入血脉,这种家风文化不仅是技艺延续的保障,更是中华文化中“匠人精神”的缩影。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就“样式雷”研究协会发展提出了建议,要加大宣传力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年度会议与国际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影响力。
活化创新:探索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
原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吴世民提出,“样式雷”的活化需结合时代需求,例如将烫样技艺纳入非遗教育体系,或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样式雷建筑数据库”,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灵感源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构建多方协作机制,推动“样式雷”从学术研究向公众普及转化,例如开发研学课程、文创产品及沉浸式展览,让这一文化名片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样式雷”文化研究的一次里程碑,更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跨界对话,为传统建筑技艺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路径,彰显了中华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