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鲜事 > 正文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http://www.resouzg.com/ 2024-12-02 16:02:10  来源: 责任编辑: 白梓

小编导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正确把握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金融领域,不仅强调金融高质量物质财富的积累,也要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现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全会强调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新征程在金融领域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提出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探索,把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赋予文化建设助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使命责任。

一、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又放眼世界金融发展史,体现全球视野,是对金融发展规律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深度把握。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关键”。商鞅“徙木立信”,季布“一诺千金”,“交子”破解“值轻量重”,以信用为依托,助推古代贸业繁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经济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信用是“贷和借的运动”与“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组合。”随着货币支付职能的发展,以信用为支撑,以未来预期收益的债权债务关系作为交易,极大促进了当下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倡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认识“义”和“利”,即见利思义、义在利先,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征程中彰显金融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回归”。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居安思危”“行稳致远”,强调“未雨绸缪”“防范未然”,其中内蕴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更是中国古代经济主体稳健经营智慧的精髓。马克思认为金融与风险相伴相生,资本风险源于物质生产,它是物质生产所固有的属性。当前,金融风险扰乱了正常金融市场秩序,也诱发了新型腐败、隐性腐败,亟需加强风险管理,内化形成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氛围,滋养健康金融发展生态。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导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彰显出守正创新者进。从金融发展实践看,金融革命助推了人类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金融资本为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因此,守正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本源和宗旨,创新则是在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质效,支撑实体经济强大。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原则”。“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以法护德”成为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随着古代商品经济中官营民营借贷的繁荣,货币立法实践所形成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营造了合规经营良好风气。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设立资本“红绿灯”,更需要以文化人,引导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遵纪守法,明法于心,守法于行。

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意蕴

金融文化是现代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是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汇集众多源源不断“文化养料”形成金融强国的文化基因、道德滋养和精神力量,深刻反映了党在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是金融实践中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所赋予金融体制改革辐射力、影响力,有力提振新时代金融强国建设的精气神,引领金融行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根基。金融与文化相伴相生,自货币肇始,金融已从简单的借贷活动逐步演化为现代经济的血脉,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论述,拓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金融行业理论联系实践的新境界,为应对防控和化解金融发展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是“国之大者”,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金融工作的主题和根本任务,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因此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通过提升和净化金融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恪守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完善内部监管,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使得底线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增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实效的实践要求

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深化金融改革过程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政治优势,必须把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培育金融文化的全过程,才能以文化之力确保金融改革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

二是强化价值引领,嵌入金融实践活动。精神是文化之机体,价值观是文化之灵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系统,能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具有引领道路的功能和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培育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就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人民群众共享金融高质量发展成果。

三是强调清廉干部建设,塑造金融行业良好精神面貌。提高干部法律意识与底线意识,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增强其拒腐防变能力,营造廉洁清正的金融文化氛围,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马丹丹、周芮帆)

作者单位:马丹丹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 副教授,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副校长(挂职);周芮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基金资助:本文受到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的重要论述:脉络、要义与价值》(2024DXXTYB048)与四川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金融安全视域下四川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实现路径研究》的资助,为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链动星海 质引未来|中信银行加码科技金融       下一篇:科凡定制全新TVC上演松弛美学,携手代言人舒淇发布2025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