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成都市新都区了解到,该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破解“基层能力不强”的问题作为关键突破口,坚持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医防融合为纽带,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动力,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共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统筹资源 构建整合型医共体建设框架
组团共建,构建 3个医共体。新都区探索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分别建立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村(社区)卫生站为网底的 3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区内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区疾控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发挥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作用,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慢性病管理、医疗质量控制等业务管理,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条块结合,组建 3个服务中心。新都区围绕提供专业支撑,组建慢性病管理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3个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中心推进区域慢病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统一化、服务质量同质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助推医防融合;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搭建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推进医共体内信息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
健全机制 推动医共体健康有序运行
建立财政支撑保障机制。新都区委、区政府坚持办医主体责任不变,投入1610 万元用于区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 2162 万元、824 万元、253.42 万元分别用于区中医医院医共体、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医共体内共用一套业务系统,共享一个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对成员单位的统一管理。
完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以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持续性为重点,建立了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与卫健等相关部门、卫健等相关部门与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管理的三张权责清单,并将部门落实清单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加强部门联动、政策联动、业务联动,合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构建党建引领机制。优化医共体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建立医共体综合党委,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搭建医共体事务共商、活动共办、党员共学平台,打通共享资源渠道,发挥牵头医院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形成与党同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医共体建设夯实组织保障。
打通堵点 汇聚医共体发展工作合力
实施人才强基。新都区委编办在核定的医共体编制总量内,根据基层需求将医共体牵头医院70个编制调剂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下派与进修人员一对一互换”的顶岗使用制度;公开招聘39名乡村医生,并从乡镇卫生院选派40余名在职医务人员入驻村卫生站,多渠道实现人员柔性流动,逐步缓解基层人才不足与服务能力亟需提升的困境。
规范精细运行。医共体内新建财务运营、医疗质控、公卫管理、绩效考核等10余个内设机构,逐步实现医共体内管理统一。设立以下转患者数量、慢性病患者基层机构管理率、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统筹开展情况等为核心的医共体考核指标62项,以医共体为单位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绩效分配、干部任免等挂钩,将医共体建设为管理、服务、利益、责任的共同体。
打通转诊梗阻。建立医共体内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目录,3个医共体统一药品品种分别达416、497、383个;建立全区统一的慢病(高血压、糖尿病)用药目录,统一药品品种64个,在区二医院医共体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集中配送,为病人转回基层有药可用提供保障,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有序诊疗。
优化服务 同织医共体服务“一张网”
发展特色优势。建设集中医智慧医疗中心、远程诊疗服务中心、医学培训中心、药师审方干预系统等功能模块为一体的中医医共体智能云平台,实时查阅掌握成员单位的医疗核心业务情况,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合理用药实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基层中医药合理用药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按统一标准建设中医药服务区,建成 8 个示范中医馆和45 个规范化中医角,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30 项以上。
加大扶持力度。牵头医院根据各成员单位实际协助开展基层临床特色科室,促进“一院一特色”错位发展。牵头医院将优质学科资源和医生下沉至基层,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牵头医院采取“牵头科室负责、多科协作”的模式,参与基层“全专结合”门诊和专科联合病房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层专科专病诊疗能力,为基层医生提供实操培训平台,帮助基层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畅通转诊通道。对基层上转患者,牵头医院落实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经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回基层的,由上级医生继续指导后续治疗。2021年,患者双向转诊人数达11279人,下转患者数是试点前的2.15倍。
在改革中探索形成了创新做法和亮点经验
据介绍,新都区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中,注重创新工作模式、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形成了基于实际的新都特色。
一是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巩固县乡中医药一体化改革成果,医共体牵头医院参与成员单位示范中医馆、标准化中医角建设,全区所有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按统一标准建设中医药服务区。推进中医专科联合病房建设、中医药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合、治未病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三大项目,辖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70.28%,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84.31%。《中医特色县域医共体建设新都探索》入选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价值案例。
二是聚焦短板,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部署要求,新都区以方便群众就医为核心,出台了《新都区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优化调整现有村级医疗资源,将政府或集体办村卫生站纳入医共体统筹建设,以推动村卫生站公有化、标准化、规范化为目标,实行规划 、组织 、人员 、药械等“八统一”管理,将条件成熟的45所村卫生站纳入镇村一体化管理,开通社保刷卡支付功能。统一村卫生站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保障资金挂钩,切实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三是信息赋能,服务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按照“1+3+N”(即牵头医院专科医生+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公卫人员、护士+乡村医生、计生专干、妇女主任等)模式,组建169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切入点,以慢性疾病规范管理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数据分析发现群众健康需求,并主动提供健康服务,为家庭医生团队赋能;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服务流程规范化、绩效考核科学化,提升基层医疗管理质量,逐步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的业务融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