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及之处,物流运输正在与我们的生活发生更密切的联系。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物流更是以势不可挡的趋势,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国计民生和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以综合物流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物流集团以“服务现代流通,保障国计民生”为使命,当仁不让的承担起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及供应链体系建设重任,增强国有资本在现代物流领域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促进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稳固发展。
在日前举办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论坛暨第三届“流动中国”公益宣传活动中,中储智运创始人、首席战略官李敬泉教授发表了“中储智运数字供应链研究与实践”主题演讲,为整个物流行业发展注入“智运”力量。
一、入局:赓续创新基因,解决行业最基础需求
当下,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匹配精确度低、运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二是信任体系缺失、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作为中国物流集团旗下的国务院国资委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储智运在成立之初就把“创新”、“智运”刻进了发展基因之中。不同于信息撮合类的服务平台,中储智运旨在垂直触及、服务于物流终端货主,从物流运力交易过程中信息匹配、运营效率、服务质量、交易信用等最本质的诉求出发。
从成立之初,中储智运就决定在核心功能与拓展服务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纵向深耕核心技术,中储智运率先提出了“智能配对”概念,2015年4月,“智运”网络货运平台开始上线试运营。平台以线路、装运、匹配、价格等数据为基础,通过物流大数据算法核心技术,将订单需求以“一对多”的形式精准推荐给最为契合的承运人,实现货主与司机的“精准配对”。
同时,充分利用返程运力,打通车货匹配交易闭环,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三空”(空驶、空置、空载)现象及物流综合成本,提升车辆使用效率。截至目前,平台的“智能配对”业务平均为企业降低近10%物流成本,为司机节约69%的货源寻找时间,大幅降低了车辆空驶率。
数字大潮下,网络货运平台利用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在保证的“智”量的基础上,中储智运对“质”量的保障也绝不含糊。中储智运把合规、安全、真实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物流运力交易服务之外,进一步提供精细化、可视化的全程数字物流管理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通过“智运罗盘”、“智运鹰眼”、“智运客服”等安全管控和服务系统,构建了从发布、匹配、运输、结算、开票等完整运力交易数据链,实现每笔业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车辆轨迹流”的“五流合一”,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据考察、有章可循,从源头解决网络货运的合规性问题。
中储智运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庆富表示,与其他网络货运平台相比,中储智运对于以不惜“烧钱”进行流量获客和盲目扩大公司资本等常见的“玩法”“套路”并不关注。在追求企业规模的同时,中储智运更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为客户和行业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为立足点。“这样我们企业经营才能持久,利润可持续,投资人也能放心。”戴庆富说。
近年来,中储智运先后获得第一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全国首批“5A级网络货运平台企业”、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等荣誉,并曾连续3年在交通运输部关于无车承运人试点综合监测评估中排名行业第一。
二、布局:领跑行业,延伸全链路货运服务“触角”
纵观整个运输流程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货运平台承担着打通物流链路节点、链接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的关键作用。从商业端到服务端,从信用体系建设到多元物流需求,中储智运紧抓机遇,敏锐感知到货主企业更深层次的需求,在“做精”基础服务之外,也在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拓宽”物流服务边界。
在中储智运的发展规划中,以真实交易数据串联起司机、货主与平台间信用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央企唯一一家网络货运平台,中储智运凭借物流资源底蕴的天然优势及和业务场景覆盖,以及用户在平台的基本属性、车辆使用、交易偏好、信用历史等数据沉淀,将抽象的数字具象为评价标准,率先推进数字信用体系打造。
2019年,中储智运自主研发了“核桃信用分”,建立起司机和货主全新信用评级体系,打通行业信用壁垒,实现“人际信任”到“数字信用”的转变,让供应链各方都能享受到行业发展的便利。
需求的洞察,带来了产品的创新;品牌的感知,又引领了底层逻辑的变革。据了解,在数字物流信用体系的基础上,中储智运升级打造了数字供应链平台,将更多业内角色纳入生态“版图”,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物资采购、销售、定价、交易、仓储运输、货物交割、开票结算、融资等供应链实时协同管理服务,拓展供应链平台的二次增长价值。
同时,面对市场日益庞大、复杂的物流需求,多式联运的“规模化协同”也是中储智运延伸货运服务“触角”的核心策略之一。依托智能配对和路径优化算法,中储智运将公铁联运、公水联运、国际空运、国际海运等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已开拓中欧、中俄班列等数十条国内国际重点联运线路,在基础业务之上,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组合运输方案和一票式多式联运运输服务。
一站式多式联运,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
无论是愈发广阔的货运服务范围还是数字信用体系创新,不断创造更公平、高效的物流生态,是中储智运能够带领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强动力。经过8年发展,一张以网络货运为“原点”的网已经织就。截至目前,中储智运已整合上游货主会员超过2.4万个,专业资源运力超300万辆,业务覆盖城市463座,形成业务覆盖地市级路线超4.2万。2021年,平台货运量超2.8亿吨,交易额超300亿,营业收入276.88亿。
三、破局:跨维升级,打造数字供应链体系
当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求变化,也驱动着物流行业的“供应链化”转型。作为联通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当物流行业被寄以更高期待时,行业发展的重心便不只是运输环节,挖掘“数据”的价值,从运营走向协同有望成为行业升级新的“突破口”。
趋势之下,中储智运跳出传统网络货运视角,将目光投向供应链全局,力求整合出一个高度协同的物流生态系统。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周转不易等情况,中储智运依托规范的业务模式积累了海量核心物流数据,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的数字信用体系,创新推出业内首款普惠数字物流金融产品“运费贷”,为供应链业务中商品交易、货物流通、金融保险等提供全过程跟踪监控和可信数据存证的数字信用服务。这一创新模式也在今年五月被国资委点名表扬,要求各中央企业借鉴“运费贷”成功经验。据了解,中储智运已与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就“运费贷”项目达成战略合作,目前已有数百家企业通过“运费贷”产品缓解了资金周转难题。
从产品为核心,到数智化解决方案为核心,中储智运以供应链视角统领全局,加快企业现有物流服务的拓展和升级,发展以数字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中储智运以网络货运平台为基础,不断升级完善以“3大技术方案、4大业务平台、5大数据体系”为核心的“345”数字供应链体系,力求通过物流与供应链的数字化,实现产业之间的链接与融合,创造供应链环节新的发展价值。
李敬泉教授表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经济循环需要新一代数字供应链支撑。中储智运坚持以智慧物流服务为基础持续构建数字供应链体系,围绕供应链全业务流程、业务对象、业务场景,依托对前沿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规划打造中储智运数字供应链技术方案支撑体系、业务平台支撑体系、大数据产品体系,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商品交易、运输、仓储、融资等全链条数智化。
专业级精准服务,全流程环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
四、融入国家大局:长坡厚雪,承担现代物流“国家队”使命任务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均强调了要利用数据资源推动全价值链协同,畅通循环,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推动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由此可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和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成为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其他物流服务模式相比,数字供应链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一体化上,一方面,要达成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供应链集成规划、设计、实施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驱动下实现各项物流服务一体化,从多方协作转化为内部模块间协同。
根据灼识咨询预计,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2.0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5年的3.2万亿元人民币,约为同期中国物流支出增速的1.8倍。这是个想象空间巨大的细分市场。
36氪分析师表示,数字供应链是涉及供应链全场景、全渠道的庞大生态体系,这就需要供应链物流服务商具备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数智化技术资源整合、快速按需定制服务、全面供应链执行等多方面能力。
作为中国物流集团旗下提供智慧物流服务和数字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中储智运顺势入局,突破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边际,从单一物流服务向数智化综合解决方案迈进,在供应链业务发展方向上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在中国物流集团发布的“十四五”战略规划中,中储智运的“综合物流服务”正式成为集团五大业务集群之一,并在集团推进数字化物流和数字供应链打造方面承担技术突破落地的重要责任。
依托“国家队”优势,中储智运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了规模、高效的服务网络体系,对内协同引领,充分协同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难点要点;对外研判市场的基本情况,打造因需而变的数字化供应链,赋能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规范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中储智运总裁申岸锋表示,中储智运将以服务国家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化科技为抓手,努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未来,中储智运将在掌握供应链环节中核心物流数据的基础上,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全场景融合应用,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打造数字供应链平台,充分发挥央企网络货运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与行业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的物流技术、物流与供应链的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