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天地 ,细微之处有乾坤
——访东阳市向前雕刻工作室、小火炉品牌创始人刘向前
刘向前,197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15岁开始学习木雕,先后学过绘画、竹雕、玉雕和核雕等技艺,现为浙江东阳雕刻艺术名家、东阳核雕大师、东阳核雕界领军人物、“小火炉”品牌创始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二十多年来,刘向前以匠人之心,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夜以继日、不辞艰辛地深耕于精品开发。他懂得学以致用,把个人价值追求与爱国之情融入核雕工艺、落实于具体实践,并且凭借着精湛技艺、匠心理念、创新研究,为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让东阳核雕技艺稳居中国核雕界头把交椅,凝心聚力推动核雕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写下了工匠精神践行者的伟大篇章。
匠心天成
雕琢似水年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入选语文教材的《核舟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件核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节特征。核雕,即利用植物的果核进行雕刻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微雕艺术的一种,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因可长久保持其外观形态,所以在把玩玉华流行之后,核雕开始盛行,而核雕作品价值更是倍增,现今,明朝时期的核雕依旧保存完好,以几十万、几百万的价格被拍卖都是常理。
传统的雕刻,主要是花鸟鱼虫或神话故事为题材,而“小火炉”品牌创始人刘向前不仅作品主题创新多变,创作题材涵盖各种罗汉仙佛、仕女观音、文人武将、山水人物等主题,雕刻手法上也别具一格,还注重传承,培养了一大批雕刻优秀人才,为东阳雕刻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阳核雕的一大特点就是雕凿,一般来说,一个核雕艺人会用到粗细不一的雕凿数十针,并且不同的果核材质对雕刻造型与核雕技艺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相对其他种类的雕刻技术而言,核雕因体积小,导致雕刻难度大,如果没有极大的耐心和对核雕的热爱,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在刘向前看来,学习核雕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实操的技能,也要把工匠精神扎根于心中,因此,他亲自耐心教学,反复强调和示范,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不断练习。
刘向前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尚周村,自幼喜爱绘画,最早接触雕刻技艺的经历,是跟随舅舅学习竹雕艺术。舅舅教导他:“手艺即守艺,意思就是要守住和传承先人的技艺,不仅要有巧手,更要有匠心。”刘向前听从舅舅的教导,在斟酌“一雕一琢”间,时常忘记了吃饭和休息,经常因为脑海里闪过一个灵感,必须立即记下来,凌晨从床上爬起来找纸笔;经常一坐下来便是几个小时,一眨眼天就亮了。对于雕刻技艺而言,款式精致还不够,还需要考虑整体搭配。他可以在普通的提盒上,雕刻寥寥几笔,雕出浅浮雕花草,顿时让盒子跳出俗制,变得清新文雅。后来,为了学习木雕等技艺,从更多的方面提升雕刻技艺,在雕刻技艺上学有所成的刘向前陆续拜了许多名师,还于1998年应邀远赴日本,参与修缮木雕艺术精品工作。本来说好帮忙一个月,最后日方竟邀请他长期留下,为日本培养雕刻匠人。刘向前婉言谢绝了这份高薪邀请,回国自立门户,成立了刘向前艺术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木雕、竹刻、牙角、杂项、核雕的研究与创作,成为东阳核雕创始人与浙派核雕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刘向前涉猎广泛、博才专长,兼学各家之技巧,创作别具一格,其作品深受文玩家及文玩爱好者的喜爱。
惟实励新
弘扬民族文化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核雕是一门指尖上的手艺,集诗、书、画、印、意、微、巧于一体。雕刻家凭借本人精湛的技术,在桃核、橄榄核等果核或者一些形状别致漂亮的核桃表面雕刻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使原本寻常的果核摇身一变,变成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在这个各行各业步入机械化的时代,雕刻行业也开始应用机械技术。机雕制作快、基本没有人工成本,但做出来的产品易受题材的限制,千篇一律,没有立体感,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平整、一致,还容易有划痕、条痕;而手工雕刻则麻烦得多,雕刻师要用到不同的工具,雕刻时力度的大小也变化多端,所以留下的雕刻痕迹有深浅、粗细、宽窄的差异,形成的手工线槽形态不一。一般来说,刘向前雕刻一枚作品需要耗费半月至数月的时间,分为设计样稿、选料、打磨、铅笔描轮廓、打粗胚、精雕、打磨抛光等七个步骤,这些繁琐的步骤,让大小不一的刀具在他的手中宛如人们日常用的圆珠笔一样,变换灵活、挥笔自如。
玲珑精致的核雕是文人雅士、官宦商贾品味的象征,同时也深受百姓喜爱,用以装饰、按摩、作为信物、辟邪、护佑平安等。刘向前称:“像仕女的微表情、人物衣服上的褶皱、金蝉的眼神、朱鹮的羽冠都是作品重要的特征,这些小细节做好了,才能体现出核雕的丰富层次和生动可爱。”刘向前表示,核雕因为体积微小,雕刻难度更大,有时原材料非常小巧,但即使是在芝麻粒大小的材料上雕刻人物面部,也必须做到五官清晰、表情生动,而这正是微雕的核心所在。现在,虽然有电动旋转锉刀,用于抛光和打胚子又快又方便,但如果要雕刻眉眼线、牙齿、表情等细节,手工刻刀则更得心应手,也更能包含匠心和感情。
刘向前始终将“澄怀观道,静照忘求”视作个人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他艺术创作经验的高度浓缩,因此他的作品颇具特色,在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屡屡获得奖项:2013年,作品《佛在心中》被评定为年度琢艺杯文玩艺术品大赛金奖作品;2014年,作品《二十四孝》被评定为年度琢艺杯文玩艺术品大赛金奖作品;2015年5月,刘向前参加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开办的公益与社会责任作品展,其作品《地球之家》获得公益与社会责任倡导先锋荣誉证书;同年6月,刘向前被评定为第四批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1月,刘向前被评定为第三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核雕”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5月,刘向前被聘为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南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抓文化工作……荣誉对于刘向前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激励着自己一直保持谦虚的姿态前行。
笃行致远
塑造世界典雅
艺术创作不是孤岛,必须要时时学、时时新,才能创作出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作品,并在作品中反映时代诉求。经常关注国家政策的刘向前对党和国家提出的“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感慨颇深。在创作中,刘向前往往不拘一格,如其作品《对牛弹琴》中的高士,不是以往的隐士形象,而是带着异域色彩、虬须满面的罗汉,弹琴者隆起的肌肉,明显借鉴了西方雕塑作品,其弹琴的姿势也充满了张力,而琴尾趴着的两只小蜗牛令人忍俊不禁——原来“对牛弹琴”中,蜗牛也可以是“牛”啊!对此,刘向前表示:“对牛弹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但如果按字面意义与成语出处设计雕刻作品,难有新意。”所以,从现实生活场景出发,他让蜗牛爬上了古琴,使得这一古老的题材充满了新的生活意趣,更能获得追求时尚和乐趣的年轻受众的喜爱。
在这个全球文化共融的时代,刘向前的作品不仅在国内雕刻界很有名气,而且吸引了很多外国的“粉丝”,还有外国的朋友看了刘向前雕刻的《三国演义》、《一念成佛》等作品后,专门来到中国拜师学艺。不管是朋友,还是学生或者媒体,他们常常会问刘向前这样一个问题:“从一个普通的雕刻工成为雕刻大师,再到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在年轻时,刘向前会说是“锲而不舍的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向前意识到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最重要的品质是“淡泊明志”、“悲天悯人”,尤其是在艺术领域,这样的品质更是难得。四大名著与很多名画、名作等文化巨作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作者有着这样的品质。比如《红楼梦》的作者对万事万物有大情大爱,洞悉人情世故,又不为世俗折腰,这才能让他的创作极为深刻、生动,而这正是大作家、大作品真正应该达到的境界,即以作品用力地扣响人们的心门,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使人振聋发聩。带着这份悲悯之情,多年来,刘向前从不以大师自居,而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有着高度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感,多次拒绝以高价替人用象牙、犀角等雕刻作品,就算得罪人,也不愿意用这种摧残动物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利。他专注于木、竹、核、玉四大雕刻领域,用最生态环保、最常见的原材料,做出非凡的作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火炉,是温暖和包容的象征,刘向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小火炉”团队的作品,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刘向前表示:“接下来,我想把东阳核雕和珠宝相结合,创造出更多面向大众的作品,并且创立一个国际品牌,让东阳核雕走向世界。”刘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阳核雕将会和东阳木雕一样成为一个知名的品牌。如今,“小火炉”团队已经有了50多位成员,刘向前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从理论、实践、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发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匠心”植根于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心中。
思接千载,鉴往知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艺术属于前人,属于现代人,更属于子孙后代。让核雕艺术的魅力跨越时间长河,在代代中国人手中不断传承,以核雕为载体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正是以刘向前为代表的手工匠人们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