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搜百科 > 正文

央媒时代报视TOP重磅发布:《名医访谈录》——孙晓生:医道履声向精诚

http://www.resouzg.com/ 2025-02-18 10:15:13  来源:CCTV-TIME央媒网 责任编辑: 白梓

小编导读:“左展三指诊断南粤忧与喜,右挥一毫描写杏林苦和甘。——敬献建院60周年”

孙晓生:医道履声向精诚

“左展三指诊断南粤忧与喜,右挥一毫描写杏林苦和甘。——敬献建院60周年”

结缘中医

【央媒时代百城千媒报视TOP中国品牌万里行中国时代周刊名流天地金钻荟金光大道大咖秀央媒时代央媒之声时代之音cctv-time央媒网特别关注】1978 年秋,孙晓生踏入广州中医学院,开启了他至今已 46 年的杏林之旅。在学期间,孙晓生学业成绩优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次被评为 “三好学生”。在中南五省毕业统考中,他表现突出,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感恩广中医一院提供的宝贵临床实践机会,也感谢师长们一路的指引与帮助。

2024 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 60 周年之际,孙晓生受聘为第一临床医学院校友联谊站顾问,并受邀参加 “精诚之路 —— 名医访谈录” 项目。他认为,建院纪念活动是回顾与展望的重要契机,借此梳理个人成长经历,能够反映医院发展的光辉历程,也为建院 60 周年献上一份心意。

急诊历练

1983年大学毕业后,孙晓生主动申请到急诊室工作。在急诊室,他跟着陈镜合等名师学习,第一次观察柏油样大便,第一次为患者洗胃,第一次使用电击除颤……他一边实践一边读书,见证了医院急诊独立成科的艰辛,分享并参与获得 “全国省级中医医院急诊工作先进奖”的喜悦。

当年,医院成功抢救了触电后心跳骤停的患者伍大雄,这一案例在急诊领域树立了中医的良好形象,也极大地激励了孙晓生投身中医事业的信心。1984 年,在医院建院 20 周年前夕,孙晓生作为主要执笔人,负责撰写了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危重症抢救常规》中感染性休克、心绞痛等五个章节的内容,该书首次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的抢救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强调了 “以中为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 的中医特色。

急诊室的工作经历,不仅培养了孙晓生的专业能力,更赋予了他深厚的医者情怀。此后,他在德庆县开展中西医结合急诊培训;在广州飞往扬州的飞机上,他挺身而出实施医疗救助;他还因在抗击非典中的突出表现荣获二等功,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捐赠经费支援医院的抗疫医疗队。

擘画学科

1993 年,孙晓生任职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办负责人,在学校领导的指示下,协同大学教务处、医疗一系(现第一临床医学院,下同)共同起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为医院与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彼时,医院面临着三个关键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历经 30 年发展,医院未来该如何精准定位;其二,作为 “全国示范中医院”,怎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三,1989 年中医内科学被国家教委评定为重点学科,如何在五年后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医院内科当时拥有 125 张病床,日门诊量达 1500 人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岭南医学特色凸显,且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利于资源整合。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医院存在学科分散、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有鉴于此,规划明确将邓铁涛、丘和明确立为内科学术带头人,并由刘亦选、许鑫梅、洪钦国、郭淑珍、陈镜合、刘国普、罗日永、梁直英、丁有钦、谢桂权这 10 位专家组建学科建设工作小组。规划目标是全方位提升学科水平,使其达到同类学科的国家先进水平,尤其在中医五脏划分和急症专业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立德树人

孙晓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 “经典回归临床” 的专题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加强临床实践环节,提高中医教育质量》,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 年起,孙晓生担任医院党 委 副 书 记。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开展 “中医临床思维第二课堂系列讲座” ,带领1997 级医疗一系中医学七年制的学生,深入地方政府、药厂和企业开展调研,并整理汇编成《走向大课堂》。他撰写论文《邓 小 平 理 论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发表于《中医教育》(1999 年 7 月第 4 期),提出了 “有效、可比、可重复” 设想,“详计划、重实施、善总结” 三步法,以及 “一转、二增、三有利” 认识。该论文在全国中医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交流,为 “五四运动” 80 周年、医院建院 35 周年献礼。

这些实践经验为成为学校申报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支撑材料。他还主编了《中医教育探索》专刊,推出《岭南名医风范》等成果。,在2009 年大学生 “挑战杯” 科技竞赛中,孙晓生指导的项目荣获广东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他本人也因此荣获“全国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坚守三尺讲台,至今参加一线教学

助推流派

2013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示在全国推广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设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孙晓生担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当时,在全国 64 家申报的学术流派中,广东有 3 家入选,分别是岭南罗氏妇科(罗颂平)、靳三针疗法(庄礼兴)、岭南皮肤病(李红毅)。孙晓生在推动学术流派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促使学术流派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十三五” 规划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

孙晓生提出,名医工作室具有独特个性,而流派代表着更大的群体。中医师承方式除了家传和私塾,还涵盖通过书籍、处方等途径学习名医的思想与经验。他主张建立学术流派二级工作室,通过纵向与横向的联盟模式,推动各流派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学术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为中医药事业及产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师承补土

自199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学者,到2017年担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孙晓生始终注重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他主编的《岭南中医世家传承系列》(8本)先后入选2016年和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并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为广交会尼日利亚来宾看诊

带教南方医院、省二中医院等医院专家

在研究岭南补土的过程中,孙晓生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直接补土与间接补土、补土的传承与理中的创新,治疗范围并不局限于传统中医所讲的脾胃病,还能对五脏相关的疾病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即“执 中 央 理 四 旁”的理论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百病不治求于归脾”的学术观点。

创新办学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00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国 务 院 批 准,成为全国首个设立中医养生学博士点的高校,孙晓生与刘焕兰共同担任学术带头人,他们开设的研究生选修课广受欢迎,授课的博士硕士生超过3000人。孙晓生参与编写的《中医养生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中医禁忌学》等教材,自2019年起用于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

2014年,孙晓生受广东省老干部大学邀请,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系列讲座,逐渐扩展到老年慢性病调养、品味本草、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等课程。2015年,在 省 委 组 织 部 和 省 委 老 干 部 局 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老干部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际合作,开创了全国先河。以附属医院大夫为主力的70余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参与其中,受益学员超过万人次,中医药专业成为老干部大学的品牌专业。孙晓生主编出版了校际合作教材《食养食疗精粹》,拍摄了23节《品味本草》网络精品课程。2022年,该课程获评全国老年大学百门精品课程。

坚持在研究生教育中宣讲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应用,为2024级156名博士生硕士生开设选修课

橘香四海

孙晓生始终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至今已走进了100所学校。2018年,他参与了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的项目。其作为副主编的《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被科技部办公厅推荐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孙晓生及其团队还亮相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经济频道养生系列节目。他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中,负责中外贵宾的中医药保健工作。对外交流方面,他曾对话诺奖得主“伟哥之父”穆拉德,探讨补肾活血治疗阳痿;与诺奖得主阿达 · 约纳特探讨天然抗生素的中医药应用。此外,他还与德国汉堡市市长Ole von Beust交流了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与 泰 国 前 副 总 理MR.JAROER和前公共卫生部副部长MRS.JUTHARAT共同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泰药应用规律研究。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孙晓生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他培养的50名博士(博士后)中,有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充分展现了他在国际中医药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孙晓生已出版多部国际化中医药书籍,继《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 Garden(药苑荟萃)》《Food Therapy And Health Preservation(食养食疗)》出版后,《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橘香四海)》也已汇编成册。

2017年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上与阿达·约纳特交流学术​

本文原创 广中医一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采访:刘苡婷,整理、撰写:刘苡婷,校对:楚惠,编辑:温嘉欣,复核:梁幸琳、吕泽慧,责编:王爔晨,审定:刘苡婷  (cctv-time央媒网)



上一篇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一)       下一篇:优秀民营企业家——肖显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