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药连花清瘟,人们已耳熟能详。早在SARS期间,在突如其来的“瘟疫”面前,当人们一时间手足无措的时候,中药连花清瘟率先站在了抗疫一线,与西药协同打赢了这场遭遇战。2020年初,当C0VID一19在武汉突降的那一刻,又是连花清瘟再一次紧急出发,中西医联手,在历时76个日夜与病魔的殊死搏斗中凯旋而归,连花清瘟的名声又一次大振。从此,连花清瘟多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推荐用药,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成为家庭小药箱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连花清瘟之所以倍受官方推崇,深得民间信赖,绝非偶然。虽然连花清瘟几乎与“瘟疫”同生,但事实上并不是面对疫情才能派上用场,自2005年获批上市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抑菌抗炎,调节免疫的特点,始终被临床上广泛用于治感冒、流感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从连花清瘟组方上看,以连翘和金银花为君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合用清解之力倍增,以炙麻黄、石膏和炒苦杏仁为臣药,炙麻黄宣肺平喘兼解表,石膏可清里热,苦杏仁止咳平喘;以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薄荷脑、广藿香、大黄、红景天、甘草为佐药,可清肺解毒、宣肺泄热、化湿浊而理气和中。
连花清瘟源于三朝名医的经典名方,其组方药物包括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共13味中药。该组方“藏”着两千年来中医药治疗外感温病的三次大的创新:一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二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三是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的大黄用法。
麻杏石甘汤是经典的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药物组成恰如其名,方中只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4味药,却被誉为“退热第一方”,足见药简力专。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药的代表方剂。方由薄荷、淡豆豉、荆芥穗、金银花、连翘、竹叶、桔梗、牛蒡子药物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热表证。连花清瘟的名字,即是从金银花、连翘两味主要药物名中各取一字,再加核心功效“清瘟”而成。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治疗瘟疫时发现,在用石膏退热的基础上,加用大黄通大便,可以更快地驱邪外出,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针对这种情况,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治疗瘟疫“下不厌早,下不厌频,驱邪务尽”的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使用大黄可以通过泻下通便实现通腑泻肺、清肠安肺、清泻肺热的作用。
连花清瘟全方以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合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同时汲取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治疫病用大黄的经验,先证用药,通腑以泻热,截断病势;配伍红景天清肺化瘀,增强正气;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可以说,连花清瘟组方中蕴含了两千多年来中医治疗疫病的经典思维和用药精粹。
中药治疗讲究“纠偏”,也就是通过药物纠正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衡。人体有热时,要选择适合的方法清热;人体有寒时,要选择适合的方法祛寒。无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都可通过辨证选择连花清瘟来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纠正因病邪导致的阴阳偏颇。
感冒主要分为风寒、风热及暑湿等证型。风寒感冒发病机会较少,多数一般性感冒是由平时体内就有积热“内伤”而引发,多见嗓子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扁桃体肿大等,这都是内热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感受风邪,俗话说“没有内伤引不起外感”,感冒多会引发风热感冒,感冒后如果用药不及时或用不对症,其病情传变也比较快,很多人刚开始感冒流清鼻涕,一两天后就变成了黄黏鼻涕,有些感冒一开始时发热比较轻,主要是全身怕冷比较明显,一两天后可能就变成发热重、怕冷不明显了,刚感冒时很多人并没有嗓子不舒服或者咽喉痛,过一两天可能就会出现咽喉肿痛以及其它相关反应。凡此“热象”症候种种均可根据具体症状表现,酌情选用连花清瘟治疗。
对于流行性感冒,属于中医讲的“外感热病”,基本上都表现为内热,发病之初的咽红、轻咳,就是体内蕴积热毒反应在上呼吸道的表现。当热毒蕴结体内、袭击于肺,就会表现为发热或高热、嗓子疼、咳嗽。国家卫计委最新推出的流感诊疗方案中也将连花清瘟作为推荐用药。
中医辨证论治,涉及病、证、症三方面,连花清瘟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属热毒袭肺证者,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类药品,对于风寒感冒,高血压病、心脏病患者,过敏体质及患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